本科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信息 -> 正文

外国语学院2023年英语专业招生介绍

发布日期:2023-06-12   点击量:   作者:孙建滨 

英语专业(师范类)始建于1963年,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9年获批山东省品牌专业,201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019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设有教师教育与发展等6个研究中心、5个硕士点和山东省重点(特色重点)学科、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

英语专业(师范类)建立至今已连续培养35届本科生。专业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生1282名,近5年年均招生257人。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5人,博士20人;聘有外籍教师9人,行业兼职及外聘教师40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6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教学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英语教学以及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英语教师。

专业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体化、三类型、七模块”课程体系。“一体化”指课程设置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和“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三类型”指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七模块”指课程设置的七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平台课程。

本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教学指南”、“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风格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搭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

创立“四维融合、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包含专业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管理部门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校地互通、双导师指导、多渠道定期反馈等方式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二、拓展教育渠道,推进全方位育人

强化课程育人,注重网络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鼓励学生参与线上“立德学堂”、学术外译项目、模联及莎剧社等社团活动,创办《方胜》杂志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家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区域国别研究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构建“高校-政府-中学”联动共同体,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创建了以鲁东大学为主体、省内各地市教育局为依托、地方中学积极参与的“高校-政府-中学”联动共同体,强化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共同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师德与情怀教育》等系列课程,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中学名师讲坛”以及“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实践教育活动,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情怀和学科素养。

四、创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素养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开展分阶段、多层次专业技能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全面提升职前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和“高校-政府-中学”三方联动,持续提升职后教师职业能力与素养。近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精湛的教学技能、突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的英语教师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教学管理者和教研带头人。

多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我系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麦可思统计数据以及社会反响表明,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合理,育人成效较好,社会声誉较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吻合度高;毕业生专业认同感强,职业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乐观;毕业生社会贡献大,社会赞誉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