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二、问题采访
外语是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爱好文学,是老师学习外语的初衷,老师骄傲地告诉我们,她曾在中学创办过成绩出色的文学报刊,后来想到文学已经成为了自身的优势,不妨学习一门外语来认识一下其他国家对文学的理解,也希望借助一种新的语言来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在外语学习的道路上,老师的修养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态度更加多元化,同时外语也给予了老师一种专注认真的态度和温文尔雅的气质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老师思绪万千:“当年学习资源比较少,用的还是英文磁带,每天6点多钟,我会提着录音机到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进行泛听和精听相结合的训练,有时候也会听英文广播,但当时信号不太好。”
当我们叹服老师的努力和毅力时,老师笑着说道,人需要不断和惰性作斗争。可这种斗争一做就是28年,听说读写,现在也一样不落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流淌在外语人的血脉里,老师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勤勤恳恳地耕耘着一片沃土,这片沃土以累累硕果馈赠于她。
每个学生都闪闪发光
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老师教学中的心得。比起让学生多背几个单词,多记住几个语法,老师更倾向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她说,“每一个同学都是非常独特的,所以我也非常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作为一个老师,最主要的是引导同学们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挥他们的特长。”
在老师20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一名男生,父母替他选择英语专业,但他本人却对英语专业提不起任何兴趣。经过老师的了解,男生对体育知识兴趣浓厚,因此每次上课的时候遇到与体育相关的知识,老师都会请男生进行解答。久而久之,培养了他英语学习的兴趣。后来在进行考研选择的时候,老师根据男生的特长与天赋,建议他报考国际体育新闻专业,因为在报道国际体育赛事的时候,会用到一些英文和体育的专业知识。这一建议不仅为男生指明了考研方向,更是奠定了他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现在的老师,跨越千年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去发现,去鼓励,去肯定,去引导。
在老师心里
学生犹如一颗成长的小树
需要阳光的沐浴
而欣赏和赞美正是和煦的阳光
照耀着学生开出成材的枝丫
滚烫的生活值得热爱
浏览老师的QQ空间,难免不被里面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爬山踏春,海边漫步,雅兴来了,还会大秀厨艺,书生气和烟火气肆意碰撞,好不精彩。
深入了解下来,阅读和旅游丰富了老师的闲暇时间,老师享受从现实的忙碌中剥离出来的感觉,彻底放空自己,要么畅游在书中的世界,通过进入他人的世界丰富对生活的想象。要么来一场旅行,享受与美食和美景的邂逅。每一次放松都是为新的出发,积蓄能量,松弛有度,才能悠然享受生活的节奏。
聊到让老师推荐书目时,老师自然地谈起了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老师心中,四大名著、《论语》、《道德经》等等这样一些非常经典的一些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和品鉴,老师说:
“对我们学外语的人来讲,中国文化典籍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当中,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去看世界,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学的脉络。”
声声话语照亮前路
翻译属于老师的研究领域。被问到如何提高翻译能力时,老师毫不吝啬地将宝贵且精炼的经验分享给我们。我们都无限感慨,已经进入大学一年半了,曾经学习英语的迷茫仿佛就在此刻烟消云散。
一句句叮嘱让我们的距离无限拉近,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老师的话如春风吹至寒地,送来了一片盎然生机。曾经,老师是鲁东大学的学子,成长于鲁东大学。她对母校充满了感激和敬重之情。现在,老师用知识来回馈母校,为母校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言传身教是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母校和莘莘学子的爱,老师的言行如同细腻的春雨洒向大地,地底下埋有希望的种子,来年长出一棵棵桃李。
三、作者小记
我们了解并采访了于德英老师,由于是第一次采访,我和组员们忐忑不安,害怕考虑不周,然而在采访中老师用温柔的语气和极大的耐心抚平了我们的焦虑和紧张,柔声细语地带我们走进了她的故事。
我们与老师分享学习中的迷茫,老师暖心鼓励,悉心指导,打消了我们对未来的焦虑,老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坚强的后盾。
提到对鲁东大学的祝福时,老师说,我成长于鲁东大学,也希望我们母校发展得更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为所有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采访:张淑慧 于淑敏 谢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