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智慧党建平台

首页 > 党建工作 > 树人学堂 > 正文

灯塔工程·教师专访|张小平:晓通才识灌桃李,平易近人能为师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智慧党建平台 2022-10-28

一、人物简介

张小平,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物浦大学国际工商管理-金融管理硕士,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

工作经历:2005年至今: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讲课程:

工商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物流管理、会计学基础等。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物流管理。

主持山东省社科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2项;参与山东省教改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课题2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6篇,主编或参编并出版专著或教材4部。


二、问题采访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这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写照。今天带领大家走近张老师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她。

不忘初心遵师德 寸阴若岁育英才

16年的教学生涯中,张老师始终秉承不忘初心的指导理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教导为学生们的人生探索扫清一些障碍。张老师建立了十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张老师认真教学的动力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良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进步。

谈及偶像,张老师说道,上学时最喜欢居里夫人,因为她的学术精神和毅力一直鼓舞着她。从张老师的日常教学中来看,张老师坚持写作和阅读的毅力,以及她与我们探讨有争议的题目时的精神,都令我们十分敬佩。

张老师说,老师与学生是互相成就的。当与我们探讨不同的观点时,她会为我们辩证思考的态度而高兴,因为她喜欢这种共同进步的感觉。而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逐渐地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包容,学会不断学习和成长。

张老师曾提到过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改变人生的第一道窄门,而教师是这第一道窄门的引路人。”每当张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走出校门后,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并且实现了自己的经济价值和人生价值时,总会为之深感欣慰与自豪。

师之教诲绕耳畔 得其知识铭于心

当前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同学们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张老师说,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建议是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学科是完全适合某个人的,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英语专业,就应该坚持每天的听说读写,坚定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好规划,坚持不懈,埋头苦干,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学精,同时能够开拓视野,触类旁通,做“T”字形的学业规划和努力,让自己在进入职场之前有充分的学识和技能准备。

“要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思考!”听过张老师课的学生总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口婆心。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离不开读书。不仅要读书,还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泛泛而读,可以集中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厚积薄发,久而久之,说话做事都会变得有底气。

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人说,老师的生活是一眼能望到头的。而张老师却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读书占据了她大部分的休闲时间,她认为书籍能够使人提高对生活和人生的认知,增长见识,拓宽眼界。通过对张老师的采访,我们得知张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热爱读书的人,曾连续三天在宿舍孜孜不倦地阅读《基督山伯爵》一书。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很多问题有着的独特见解和深刻认识,譬如她认为国外的学生更加注重输出,国内的学生更喜欢各种输入,正是在把握这种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张老师对于教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在采访时,张老师回忆道,在当时她们那个信息通信技术不太先进的90年代,她每天早上都会抱着一本牛津英汉词典到图书馆门口排队,然后每周和宿舍的同学结伴去看一元钱一次的美国大片录像,一本牛津词典和每周一元一次的美国大片成为了张老师课外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这些看似简单且平凡的事,却成为了老师热爱知识最好的例证。

三、作者小记

知道这个教师专访的活动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要采访张老师。在得知老师接受采访后,我们是既激动兴奋又害怕紧张。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张老师是一位有格局、有魅力、又满腹经纶的优秀的教师。在与张老师的交流中,她曾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绝对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有效果的笨办法。”这让我们深有感悟,一直铭记于心。

张老师最后真诚地说道:“希望鲁东大学和外国语学院能蒸蒸日上,与时俱进,成为有内涵,不从众的特色学府。鲁大学子能沉浸学习,独立思考,直面社会,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