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唐岫敏教授在我院举办题为“传记书名的意义与翻译”的学术讲座。23级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和24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唐岫敏教授从why, what, how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讲解传记书名的翻译。唐教授以Angela’s Ashes一书的译名《安吉拉的骨灰》为例,引导大家思考传记译名的恰当性。接着唐教授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指出书名总是具有双重功能:表述性和指示性。每个书名具有几个同时存在的意义,至少包括这两个:
(1)其所言与随后正文的偶然性相联系;
(2)书名本身宣告了一件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即将呈现。
随后唐教授讲解了不同学者对于翻译的标准。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鲁迅认为“宁信而不顺”;钱钟书则认为“信”包含“达”与“雅”。唐教授将严复和当代人所理解的“信达雅”进行对比,帮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翻译的标准——“神似”为上。最后对于如何译名,唐教授表示传记书名上的文类是作者给读者的承诺,不仅帮助读者识别和选择作品,也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学术讲座收获颇丰,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传记书名重要性的认识,还学习到了相应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对同学们学习传记书名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唐岫敏,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外传记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欧洲传记学会名誉副会长、《现代传记研究》编委等。现任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研究员等。(撰稿:申婧惠 审核:王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