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脉海阳红根,解码非遗匠心——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8-12   点击量:   作者:于心语 

为深入探寻地方红色文化底蕴、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5日,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龙、团委书记孙铭悦带领“红色非遗双驱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10余人赴烟台海阳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国内传承、国际传播两个部分,共四项内容。

一、红色传承:踏寻足迹之旅,赓续精神薪火时代情

实践团开展“沉浸式行走课堂”红色寻访活动,先后走进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及赵疃村。在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铸铁地雷、“石头雷”等实物重现军民抗敌历程;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内褪色地图与行军路线图展现战略决策场景;赵疃村的“拉火绳”、藏雷夹层及村民口述,诉说“全民皆兵”史诗。此次寻访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完成精神接力,深化了对革命智慧、奋斗精神的理解。 

二、文武工韵:多维沉浸体验,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

实践团以“沉浸式文化探访”开展多元非遗体验,在海阳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在海阳大秧歌传习基地,队员从舞姿中品悟百年脉络;走进螳螂拳传习所,于招式间体会“内外兼修”内核;郭城摔面店见证千揉百摔的匠心,绿茶合作社观摩茶叶从茶园到茶台蜕变;胶东饽饽工作室观赏面团成吉祥造型的巧思,剪纸工坊从红纸图景中体会民间艺术哲思。此次寻访让成员感受指尖技艺的生命力,见证传统非遗在当代的传承篇章。

三、红艺共生:融合文化创意,推动价值循环升级

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实践团以红艺融合创新激活乡土资源,为乡村注入文化动能。团队聚焦红色与非遗文化赋能实践:设计兼具双文化内涵的IP形象及系列文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并扩大文化影响力;创新农产品包装,将文化精髓融入二维码,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文化助农双向赋能;开设非遗英文课堂,为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承与传播搭建桥梁,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彰显国际文化影响力。

四、红脉传扬:四海架桥连寰宇,非遗共鉴绽华光

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红色非遗国际推广"活动。团队依托留学生资源,联合海外学子构建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网络,重点推介红色非遗等特色文化,通过现场展示、双语视频、数字展馆等载体,推动红色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以“探脉海阳红根・解码非遗匠心”为核心目标,聚焦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双驱融合,在历史传承与民俗智慧的交织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活动成果先后被新华网、中国青年日报、山东新闻在线、海阳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外国语学院 撰稿:于心语  初审:孙铭悦  复审:王海宁  终审: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