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
鲁大校发〔2007〕156号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5〕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一)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我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教学实(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及社会实践等内容。
(二)目标要求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行。各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按照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各学科要研究制定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各专业要全面修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使用状况,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删陈纳新,优选实验项目,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2)教学大纲中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所占比例要合理,既有基础性实验,又有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既有必做实验,又有选做实验。低年级以基础性实验为主,高年级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3)实验教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不得少于规定学时。实验项目要符合实验教学大纲规定,不得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必须达到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必须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逐步提高其比例。
(4)各门实验课程应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完整、优化的实验课程体系,避免不同实验课程之间内容的相互重复。
(5)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实验教材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实验课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项目、内容、方法,并及时地完善实验教材。实验教材要注意先进性、适用性、灵活性,要研究编制CAI课件、仿真模拟电子教材和网络版的多媒体课件。用多种教材、多种手段组织实验教学。
2.积极应用现代实验教学技术和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着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从事实验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研究、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1)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
(2)研制、运用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软件。
(3)研制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仪器。
(4)开展虚拟现实实验教学和网上实验教学的研究工作。
3.逐步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不仅能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发挥它们的效能,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课程,主动学习。为了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快学分制的推广进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和学生是实验室使用的主体,全校各类实验室管理者必须积极创造实验室开放条件,保证实验室面向师生开放。
(2)开放实验的实验内容原则上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实验。开放实验不仅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还应该包括提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此外,还应包括学生自主开发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活动实验。
(3)实验室开放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试行从早8点到晚8点或阶段性(周六、周日、假期)的开放模式。每次开放实验的规模原则上至少要达到10人以上,对一些科技活动实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实验达5人即可。
(4)每个实验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有自己特色、高层次、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放实验题目,统一编印成册或汇总上网以供学生选择;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鼓励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自带实验课题来参加开放实验,自带实验课题的学生须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同意后方可实行;学校鼓励实验室或教师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为开放实验题目。
(5)学校要建设“开放实验网上预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登陆“开放实验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各实验中心(实验室)应于每学期开学初和寒暑假前将所要开放的实验项目的名称、开放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等具体内容在网上公布,供学生预约和事先预习。
(6)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实验室要安排指导教师或实验人员指导学生实验,原则上每10名学生至少应安排1名指导教师或实验人员,负责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在实验项目完成以后,学生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或实验人员进行批阅并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
(7)为了保证和推动实验室开放,学校设立开放实验基金。开放实验基金主要用于开放实验的实验材料消耗及实验室改造、建设等费用,不能挪作它用。每学期开放实验基金同实验材料费一起由学校统一下拨到各学院、部。
(8)对在开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实验室,学校将对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倾斜。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及实验人员围绕实验室开放进行立项工作,在开放实验中取得优秀效果的项目可以申报教学成果奖。
(二)着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并且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点考核的二级指标之一。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1.做好选题工作。首先,选题工作一定要提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前2-3个月就要着手布置选题工作;其次,选题过程一定要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公开选题,供选择的题目数一般应达到参加选题人数的110%以上;最后,加大对选题工作的审核力度,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防止出现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大而空及与往届相同的选题。
2.重视开题工作。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开题调研工作,要尽可能地支持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生产(教学)第一线调研,并提供开放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药品;学校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部等单位也要积极配合,为学生做好开题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3.规范过程管理。各学院要定期组织中期检查,着重查看学生的学风、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指导情况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杜绝毕业论文(设计)中弄虚作假、抄袭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出现此类现象的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要按照《鲁东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分;对指导教师要按照《鲁东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严肃处理。
4.严格答辩过程。答辩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每个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各学院要把答辩的时间、安排及时上报,答辩工作要在距毕业生离校前2-3周时结束。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要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全过程进行督查和指导。
5.加强工科的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是学校为工科大学生安排的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全面性、总结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要保障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要坚持六个原则:
(1)实用原则:这项原则是毕业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不实用的毕业设计是没有意义的。此项原则要求学生在从事毕业设计时,一要考虑所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否对当前生产、建设等经济活动有用、有利;二要考虑其设计成果是否可行,即是否有可能被推广、转化,在专业实践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优化原则:这项原则是毕业设计应遵循的经济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此项原则要求设计者在考虑设计方案时,除了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外,还要考虑设计的成本与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相适应,即要尽量以最小的设计成本达到最大的收益。
(3)求实原则:这项原则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伪造、臆想数据和结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设计方案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
(4)创新原则:这项原则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地深入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5)计划原则:这项原则要求学生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合理地安排设计进度,制订工作计划。能够在严格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计划中的不足之处。遵循这项原则,不仅对毕业设计,而且对将来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6)规范原则:这项原则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特别是在撰写毕业设计报告、编制计划书等文件时,能采用标准格式,正确使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语言符号,内容准确、严谨、科学,论点突出,论据充分,不武断否定他人的方案和成果,言辞不夸张、不含糊。
鼓励指导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部分内容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过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优秀论文,学校将对撰写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各学院要加强对学校所投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效开展。
(三)加强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抓好教育实习过程每个环节。
(1)微格教学是在校内训练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把微格教学实验情况纳入实习教学评价体系中,定期组织专家检查。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合理制订微格教学实验计划,每个实习小组要保证有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微格教学认真组织和评价。
(2)要与实习基地密切合作,把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教育见习作为师范教育的经常性工作来抓。每门教育类课程都要结合课程实际,合理安排部分课时进行专题见习,特别是学科教学论课程要把教育见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3)教学工作实习作为教育实习最重要的环节,学校要和各学院一起共同努力,切实做好实习学校的工作,保证实习生上课节数在10节以上。
(4)加强教育实习中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加大对实习学生教育调查报告的考核评优力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指导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题目和方向,例如一种新的教学手法、组织中小学生课外开展小实验等,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工作。
(1)各学院应重视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成立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毕业实习组织、指导工作。每届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学院领导要亲自做好动员工作,宣讲实习要求和纪律,明确实习任务。实习中要定期检查、具体指导。实习结束后要作好总结工作。教务处要对每届毕业实习工作定期检查并及时组织实习情况交流。
(2)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各学院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调查,明确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针对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编制严谨、周密的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3)各学院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毕业实习指导书、毕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日志等系列毕业实习教学文件。
(4)严格成绩考核环节。
①考核资格。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实际时间不少于计划时间的70%,且完成实习任务工作量的90%以上方可取得参加考核的资格。
②实习报告。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概况、实习具体项目、心得体会、经验收获、意见建议等,并做出简短的自我评语。实习结束后的一周内将毕业实习报告交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
③考核过程。毕业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与带队指导教师双方初评并签字后交实习领导小组复评,并经学院分管领导签章后方为有效。
④考核标准。毕业实习成绩考核基本标准按照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含组织纪律)、基本理论掌握与运用、实践技能、实习报告四个方面进行。总评成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载。
3.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当前我校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建立一批稳定、优质的能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需要的实习基地。
(2)建设思路
①教务处是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实习基地的规划,发挥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作用;各学院是实习基地建设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根据本单位专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校友优势、师生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②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校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我校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科技咨询与开发、文化建设等。特别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实习学校的新课程改革结合,促进我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③确立实习基地工作程序:各学院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向教务处提出拟建实习基地的申请,经学校评审并同意后,由学校或各学院与实习基地单位签订协议书(一式三份,由教务处、实习教学基地、有关学院各执一份)。由学校统一悬挂“鲁东大学××××教学实习基地”铜牌,具体名称由基地共建双方协商确定。
(3)建设措施
①完善管理制度,合理、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
为适应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将建立和健全各项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各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及本单位的优势,制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同时确定具体的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②加强合作,优化整合教育实习基地资源。
各学院在教育实习中要充分发挥不同师范专业的共性,加强横向联合,共同发展、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优化、整合实习基地资源,要与实习基地研究建立和健全教育实习保障(教育保障和生活保障)体系,学校鼓励各学院建立“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另外,各学院要积极协助实习学校开展学科建设、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师范专业的自身优势,促进实习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
③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积极建设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
学校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各行业的交流沟通,定期组织各专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的座谈会,积极宣传各专业特别是新上专业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方面对我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办学水平有充分了解,力争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我校基地建设的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与有关生产科研单位共建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选择与我校专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行业的部分优秀管理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聘请客座教授等形式,组建实习基地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一方面参与我校各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为我校各专业发展出谋划策,保证各专业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④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与学科建设、科研实验室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密切结合,为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校、学院两级要结合现有校内基地实际,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快校内金工实习基地改造和建设步伐,引进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把它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工程训练基地;不断建设经管法等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
⑤及时进行总结和表彰,不断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水平。
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不断总结和交流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对实习基地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促进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我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1.组织管理。学校实践教学的职能部门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切实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学院应有专门领导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并组成学院实践教学委员会,全面负责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工作中各种事项。
2.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各学院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应少于总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应少于总学时的25%。
3.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即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各学院要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各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办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五)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实习)教学建设与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一支热爱实验(实习)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稳定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在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做到:
1.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实习)教学学术带头人队伍
要充分调动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参与实验(实习)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实习)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实验(实习)教学工作量津贴、加大实验(实习)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设置若干个教授、副教授岗位等机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验(实习)教学中。逐步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实习)学术带头人队伍。
2.建立实验(实习)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
稳定的高素质实验(实习)教学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实验(实习)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半脱产学习。
(2)每学期请相关领域专家做两次以上的新理论、新技术讲座。
(3)每年请国内实验(实习)教学先进单位的专家做一次学术报告。
(4)有计划地与先进学校进行实验(实习)教学交流,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进行学习进修。
(5)要培养一专多能、专职的工程系列的实验(实习)教师,使他们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能按要求指导各种实验(实习)。
(六)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要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和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一个由质量保证、监控、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即建立以学院为中心,制定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的质量保证系统;建立以教务处为主,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教学工作机构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各环节检查督导的质量监控系统;建立由学校与各学院结合,实行两级督查,明确实践教学过程各岗位的职责,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系统;建立以评教网络和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辅以调查、问卷、座谈等各种反馈渠道的反馈系统。
(七)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实践教学各环节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上的某一实验或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是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练。二是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要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由学生自主性选择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直接深入生产(教学)第一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从事新发明,解决新课题。三是从验证性向创造性转变。验证性实践的目的在于求证“已有”,而创造性实践的目的则在于探求“未知”。四是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应由原来只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如何实现这四个转变,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我们长期要探讨研究的问题。学校要加大力度扶持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课题的专门立项。鼓励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教改,促进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在学校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各学院、各部门要把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知高度,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创新性师资和创新性人才,开创我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新局面。